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 | B.民族主义思想 | C.民权主义思想 | D.民生主义思想 |
有一段1961年的一次会议的宣言是这样描述的:“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惟一的基础。”请问,这个会议是
| A.亚非会议 | B.中印外交会议 |
| C.日内瓦国际会议 | D.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
2008年6月19日,欧盟峰会批准斯洛伐克在2009年加入欧元区。回首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这条道路虽铺满了荆棘,但却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洲走向联合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使欧洲国家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
| B.使西欧国家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 |
| C.影响着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
| D.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 |
| 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打破 |
| C.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
| D.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
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 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
|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
|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
|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