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
棋盘上的历史
该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观察该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最早应发明于何时?
(2)请解说一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历。
(3)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字旁的“炮”出现最早应在中国
古代的哪个朝代?请说明理由。
(4)作为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请简要叙述中国历史上“相”制演变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儒学有着两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饮冰室书话》
回答:(12分)
(1)简要叙述我国古代儒学产生、发展的史实。(6分)
(2)如何理解“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2分)
(3)列举两个史实说明儒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2分)
(4)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下,今天我们应该如何
对待儒学?(2分)
(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材料二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四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4年6月30日,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率团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国因此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30个创始成员国之一。
(1)“二战”后初期,中国以大国的身份成为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国际组织的创始成员国,这主要得益于什么事件?请分析原因(6分)
材料二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评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2)美元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什么?(2分)“超级特权”产生了什么影向?(2分)
材料三 G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 War)”,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
一一摘自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
材料四环球网记者仲伟东(2011年)11月13日报道,首尔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已经于12日结束,不过有关“货币战争”的话题仍然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许多外媒对于本次峰会上有关货币问题的决议表示不满,认为会议并未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意见。“货币战争”虽然暂时平息了,但是“硝烟”未曾消散。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2分)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2分)“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4分)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6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 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