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 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
| 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 D.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
| B.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 D.统治集团内部全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至此。以此见天心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
| A.重民思想 | B.民贵君轻 |
| 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 | D.君民平等 |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子 | B.孟子 | C.韩非子 | D.荀子 |
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