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A.真理是在谬误中产生的 |
B.只要经过失败就一定能成功 |
C.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有价值 |
D.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
作为求职者,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敬业上升为“精业”,才是立身之本,这是因为
A.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显得不重要了 |
B.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
C.只要“精业”,有没有敬业精神并不重要 |
D.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对改造青年学生的主观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之所以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认识的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 |
C.主观因素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 |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能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
看右图漫画《学农夏令营》。回答问题。漫画中的农业生产所属实践形式( )
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③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④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要真正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要像漫画中的男孩一样去“学农”。这是因为( )
A.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
B.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
C.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这幅漫画给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哲学启示,主要是( )
A.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B.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D.要坚定地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
生活中很多俗语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回答问题。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表明 ( )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
C.感性认识不正确,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
D.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些气象谚语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观察而获得的。这体现了 (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生活中的谚语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的最大一笔个人捐资来自霍英东体育基金会,而这只是已故霍英东先生30多年来支持中国体育振兴、腾飞的一个缩影。据此回答问题。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对霍英东先生一生的高度评价。霍英东先生的一生表明 ( )
A.金钱作为劳动报酬无法体现劳动者的人生价值 |
B.在为人类做贡献中,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了统一 |
C.人获得的金钱越多,其人生价值就越大 |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 |
霍英东先生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最大的传奇,莫过于他出身贫寒,从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起步,最终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一代名富。这表明( )
A.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 |
B.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客观条件 |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实现人生价值 |
D.矛盾的对立面与统一面相互转化 |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有了崇高的理想,才能志存高远,心地宽广,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扬帆远航。我们的最高理想是 (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C.实现共产主义 |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下列关于理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理想给人生以方向,给生命以豪情,它能够鼓舞斗志,助人成功
②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③理想信念形成后,具有稳定性,不因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④当代中国,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世纪40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 )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