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
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1)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2)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A.(1)(2) | B.(2)(4) | C.(3)(4) | D.(1)(4) |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
|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
|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
|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 B.三民主义 |
| C.民主科学 | D.社会主义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
|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
|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
|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当时孙中山所提的“办法”主要是指()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B.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
| C.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