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有
(1)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以联合国的名义直接出兵朝鲜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A、(1)(2)(3) B、(2)(3)(4) C、(1)(2)(4) D(1)(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创办了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首先出现在( )
A.香港地区 | B.沿海地区 | C.北京地区 | D.内陆地区 |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阅读下表: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
占工厂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1937 |
16% |
4.4% |
7.3% |
1942 |
58% |
78% |
49% |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有( )
①此现象的出现是受抗日战争的影响②表明西南西北的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③改变了中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格局④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下列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是( )
中国 |
1895年 |
1913年 |
增长 |
货物性质 |
进口 |
1.7亿 |
5.7亿 |
3.3倍 |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
出口 |
0.28亿 |
1.66亿 |
5.9倍 |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
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外资
C.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工业化,而要中国永远作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对下图中的逐渐成长的小树正确的理解是( )
A.中国近代官营企业命运多舛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
D.民族独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