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A.同盟会 | B.是知会 | C.强学会 | D.兴中会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提出:“…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是以虽当竭服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该材料主要说明张之洞( )
A.主张取消对民族工商业的限制 | B.带有抵制洋货和夺回权利的意图 |
C.认识到了中国贫弱的经济根源 | D.提出应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企业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
A.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
C.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 | 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 |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写道:“由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对材料中的“创造了奇迹”的最准确理解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 | 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