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及产生基础属于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
|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 |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光照 |
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为年轻型人口,在20~30岁之间为成年型人口,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下表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据所学知识完成第下列各题。
| 国家 |
日本 |
巴西 |
瑞典 |
尼日利亚 |
中国 |
韩国 |
世界平均 |
| 年龄中位数 |
44.6 |
28.9 |
41.7 |
15.2 |
35.2 |
37.9 |
28.4 |
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5.2岁,属年轻型人口 |
| B.表中各国,日本是人口最老的国家 |
| C.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65岁)比中国的多 |
| D.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 |
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仍较严峻。这是因为()
| A.年龄中位数较小 |
| B.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 |
| C.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 |
| 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 |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第下列各题。
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 B.② |
| C.③ | D.④ |
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 B.生态环境恶化 |
| C.技术人才外流 | D.本地人口大量外迁 |
读下图“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比较图(单位:‰)”,回答第下列各题。
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小的年份是()
| A.2012年 | B.2010年 | C.2000年 | D.1995年 |
我国于2013年底推出了“单独二孩”政策,该政策实施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①出生率趋于回升;②老龄化程度降低;③死亡率趋于上升;④公共资源压力增大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图甲为某古镇分布示意,图乙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据此回答第下列各题。
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⑤河岸d在洪水期相对于a、b和c最不易决堤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古人对该镇巷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
| B.街区的疏风防寒 |
| C.街区的通风散热 |
|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交通便利 |
下图为世界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图。读图,回答第下列各题。
世界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原因是()
| A.洪水径流量增加 | B.无人烟地区稳定径流量增加 |
| C.有效水量增加 | D.污染水量增加 |
人类有效利用的水资源由每年的7 000立方千米增加到9 000立方千米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增多 | B.节水农业的发展 |
| C.修建水库 | D.河流流量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