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材料中不能直接相互印证的是
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行”与“昼观日,夜观星,晦观针” |
B.天水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与《天工开物》中的造纸工序示意图 |
C.雕版印刷术与《金刚经》卷子![]() |
D.“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与“李杜诗篇万口传” |
1858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文告:“朕亦不许可侵犯别人的领土和权利。朕对于当地(印度)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加以尊重……(印度王公)将享受到那些只有内部和平良好政府才能获得的繁荣和进步的社会生活。”文告表明英国
A.对印度王公的策略发生变化 | B.承认印度享有民族平等和自治 |
C.准许国大党拥有合法地位 | D.事实上同意印度的独立地位 |
党的十四大召开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A.阐述90年代中国外交方针和政策 | B.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功绩 |
C.形成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 | D.提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1852年英国人对中国的描述:“在收获完毕以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以粗布而论,我们是没有任何希望与之竞争的。”这里他强调的是
A.清政府闭关政策抵制英国商品 | B.中国的棉织品质优价廉 |
C.传统小农经济顽强抵制英国工业品 | D.通商口岸开辟少影响英商品销售 |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中有“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此句体现国人的追求是
A.强调师夷长技以自强 | B.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 |
C.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 D.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19世纪某位来华传教士说:“在中国文人主要从儒学学到的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面,几乎只有狡诈、愚昧、粗野、傲慢和对任何外国事物的根深蒂固的仇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文人的盲目排外的心态 | B.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的思想碰撞 |
C.中国传统文化的虚伪和狡诈 | D.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人的蔑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