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既然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
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为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某市政府做了如下工作:
◇组织有关部门,调查了本地的民生状况,获取了相关数据。
◇召开改善民生专题协商会,邀请有关专家、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在政务网上开辟专栏,接受群众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意见反馈。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引领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该市政府做好这些工作的辩证唯物论依据。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市政府是如何履行职责的。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已成为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信息服务竞争日益激烈,违法事件逐渐增多,不规范经营、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鸦片。从“艳照门”事件到“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互联网的低俗和暴力倾向已经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先后曝光了十批低俗网站,关闭了5000多家非法网站。2013年9月9日,全国两高司法解释规定了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实施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入罪标准、公诉条件等问题。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信息传播加速的社会作用。
在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点,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了热门话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材料一: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保留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由于土地能够进行抵押融资,潜在的升值空间吸引了一大批炒地者。一些土地炒作者成立空壳合作社,以承包地可以抵押、担保贷款为由,向外兜售“农村土地升值转手倒卖赚钱”。
材料二:围绕土地流转问题,S省人大代表展开了热议。甲代表说:“目前,我省农村土地流转或口头协议,或书面协议,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乙代表指出:“现实生活中,土地流转程序、行为还很不规范,缺乏市场交易平台,农户自发流转一旦出了问题很难调解。”丙代表强调:“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农民可依法自愿选择租赁、入股和股份合作的方式进行流转。”
(1)结合材料和相关经济学知识,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意义,并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建议。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材料一:2010—2013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材料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G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领创新发展:全面优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持市场化为导向引领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引导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和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G省所采取的推进创新发展措施的依据。
材料三:新常态下,挑战增多,G省政府积极应对挑战,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M省配套打出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以改革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经济发展为着力点,有效推进经济增长后劲和可持续性;以百姓诉求为关键点,牢牢把握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条“底线”;以依法治省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
(2)根据材料三,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相关知识,分析G省为适应新常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华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
材料二:为了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党中央深入研究当前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论角度说明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是什么?并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