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德国法学家耶林格。“第三次征服”的方式当是( )
| A.武力 | B.宗教 | C.法律 | D.法学 |
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A 技术支持 B 劳动力的支持 C 市场支持 D 资本支持
邓小平在1979年曾经说过:“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他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台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 A.计划经济不再是主要经济模式 |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主要目标 |
|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 D.南方谈话中的一些思想观点早已提出 |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 A.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1957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 年份 |
粮食产量 |
棉花产量 |
油料产量 |
糖料产量 |
| 1957 |
19505 |
164.0 |
419.6 |
1189.3 |
| 1958 |
20000 |
196.9 |
477.0 |
1563.1 |
| 1959 |
17000 |
170.9 |
410.4 |
1214.7 |
| 1960 |
14350 |
106.3 |
194.1 |
985.5 |
| 1961 |
14750 |
80.0 |
181.4 |
506.5 |
A.1957年到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持续下降
B.“文革”的“左”倾错误波及到农业生产领域
C.1958年到l960年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政策后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