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日本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回答20-21题。
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其主要原因是
| A.太平洋沿岸与其他大洲的距离较近 |
| B.各大河流注入太平洋,可实现河海联运 |
| C.太平洋沿岸航线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
| D.日本工业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依赖于国际市场 |
日本的大城市多为港口城市,这说明
| A.城市的繁荣依赖于交通运输的发展 |
| B.沿海地区更适宜人们的居住与生活 |
| C.海湾沿岸地势平坦开阔,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
| D.港口的建设为城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扩大城市规模 |
下图是影响我国某地比较稳定而常见的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中四地,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当图中虚线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时,雨带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 B.长江三角洲 | C.四川盆地 | D.华北平原 |
下图为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据此回答1-3题。
下列有关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最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 B.甲丙乙 | C.乙丙甲 | D.丙乙甲 |
丙侵入岩脉应为何种岩石
| A.沉积岩 | B.岩浆岩 | C.变质岩 | D.资料不足,无法判断 |
图中⑤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岩石最可能是
| A.石灰岩 | B.大理岩 | C.花岗岩 | D.玄武岩 |
下图为某区域某年4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处风力比D处小 | B.此时②④两处可能为阴雨天气 |
| C.A为低气压B为高气压 | D.甲为冷锋,乙为暖锋 |
当图中天气系统出现时,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华北干旱 | B.北方沙尘暴 |
| C.当甲南下时,南方丘陵山区低温阴雨 | D.江淮地区出现伏旱 |
读图,回答1~3题。
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代表“重熔再生”作用,则①、②分别表示
| A.岩浆岩、变质岩 | B.岩浆、岩浆岩 | C.变质岩、沉积岩 | D.岩石、岩浆岩 |
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表示大气圈,则箭头①、②分别表示
| A.大气降水、径流 | B.海水蒸发、大气降水 |
| C.大气降水、蒸发 | D.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
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相符的是
| A.青藏地区地势较高,年均气温较低 |
| B.南方地区雨热同期,植被多为针阔叶混交林 |
| C.北方地区河流较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
| D.西北地区以酸性土壤为主,肥力较低 |
2009年9月29日,萨摩亚地区(西11区)当地时间6点48分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在15.5°S,172.2°W,震源深度约33千米。10月9日,临近的岛国瓦努阿图(东11区)接连发生了3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读图和资料回答1~4题。
萨摩亚地震发生时,瓦努阿图的区时间为
| A.9月28日8时48分 | B.9月29日4时48分 |
| C.9月29日8时48分 | D.9月30日4时48分 |
根据震源深度推断萨摩亚群岛地震发生在
| A.莫霍面附近 | B.岩石圈内 | C.地壳深处 | D.软流层内 |
上述地震与该地区板块运动活跃密切相关。资料中地震发生的地点主要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
| B.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
|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
|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
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及时获取了地震对当地破坏程度信息,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遥感技术 | B.全球定位系统 |
| C.地理信息系统 | D.“数字地球”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