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以下设想: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
降水时间分布 |
年降水量(mm) |
年平均气温(℃) |
年溶蚀率(毫米/年) |
广西中部 |
相对均匀 |
1500—2000 |
20—22 |
0.12—0.3 |
湖北三峡 |
中等 |
1000—1200 |
12—15 |
0.06 |
河北西北部 |
集中 |
400—600 |
6—8 |
0.02—0.3 |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
(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
(5)该类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是____,简要分析该区地形地貌特征的成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毗邻港澳。20世纪80年代受惠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该地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规划和管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国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布示意图”(图甲)和“1985年—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产值比重图”(图乙)。
(1)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2)根据图乙简述1985年—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3)近年来,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粤东、粤西和粤北转移。简述产业转移对产业迁入地的有利影(9
分)
【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年底全线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保证有充足优质的水源供应北方地区,水源地在今后的农业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5年1月11日17时28分,云南普洱特勤中队接到指挥中心调度命令称:思茅区南坪镇曼连山一养殖场,因为突然降冰雹,导致鸡棚大顶坍塌。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自然风貌观光、森林生态观光及度假、农事体验、高科技农业园科普教育及乡村旅游节事等活动。下图是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的分布图,上海乡村旅游的游客上海本地人占73.1%。
描述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分布的特点并说出影响因素。
【改编题】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解放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材料二 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
(1)三江平原在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逐渐增多,国家对“北大荒”进行开垦,使该地成为著名的“北大仓”,试分析该地成为“北大仓”的原因,并推测后来国家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
(2)简述“西大荒”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现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扩大至24°N,这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