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
| C.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 |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 |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 B.航运 | C.航空 | D.电报通讯 |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 时期 |
所送嫁妆 |
| 20世纪80年代 |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
| 20世纪90年代 |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人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图是发生在1958年的中国的普遍现象,对这一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 B.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
| C.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
| 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
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③④ |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 C.都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