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阿里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金钥匙。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大力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
| B.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
| C.围绕军事工业,大力发展本国的民用工业 |
| D.组织翻译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并创办报纸 |
1946年 2 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一封“八千字电报”,认为苏联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并以此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对此,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战后苏联积极扩充势力范围 |
| B.电文主张对苏实行“遏制战略” |
| C.美苏冷战促使世界分裂 |
| D.美苏开始进入冷战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
|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
|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
|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
|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
|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
|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多为一事一画,上文下图。“故士大夫可读也,下则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意:无拘无束)之倾谈;男子可观也……螓首蛾眉(指女子),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该刊物()
①注重读者群体的广泛性②反映了西学东渐浪潮
③呈现形式通俗、平易④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
|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
| C.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
| D.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