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提出了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主主义 |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 B.为了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势力 |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
《诗经》原本叫《诗》,或《诗三百》,被称为“经”始于
A.春秋末年 | B.战国时期 | C.西汉 | D.宋朝 |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董仲舒 |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
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
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正统地位 |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
美国学者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秩序。第—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他者的崛起”。关于第三次权力转移对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冲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
B.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C.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D.直接导致人口爆炸、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