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提出了“抵制外货”、“实业救国”的口号。这里的“
外货”主要是指
| A.英国的工业品 | B.日本的工业品 | C.法国的工业品 | D.德国的工业品 |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有学者认为,某一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实力均获得长足进步,却又存在致命缺陷;一方面它已成为近代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君主制、专制主义的社会框架”。这个国家可能是()
| A.18世纪的英国 | B.19世纪的德国 |
| C.18世纪的日本 | D.19世纪晚期的中国 |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历史上,共和制只是存在于城邦国家,一旦地域扩展,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就会发展为帝制.美国1787年宪法的哪一原则避免了美国成为帝制?()
| A.分权制衡 | B.总统具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项大权 |
| C.邦联制 | D.实行两党制 |
对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国王再也没有任何权力 |
| B.肯定国王权力是“君权神授” |
| C.国王仍有废止法律的权力 |
| D.确定了议会主权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