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唱道:“……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象(里格)黄连,脸在笑。血浓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这首民歌的产生和流行
| A.与北伐战争有关 | B.与反围剿斗争有关 |
| C.与百团大战有关 | D.与淮海战役有关 |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
|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
|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
|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
|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
|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
|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
|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
|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制瓷 | B.冶金 | C.纺纱 | D.织锦 |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
|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