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 |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
C.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 |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这类观点最早在中国得到系统介绍的主要是
A.严复的《天演论》 |
B.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
D.谭嗣同的《大同书》 |
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一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 | B.话本和小说 |
C.元曲和唐传奇 | D.风俗画和文人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