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的胜利,最主要的战略意义在于
| A.解放了北京作为首都 |
|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 C.消灭南京国民政府 |
| D.使华北、华东、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
|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
| C.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
|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
|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 |
|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
|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
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为此,苏维埃俄国调整了当时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
| B.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体现逐步过渡的思想 |
|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体现了( )
|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
| B.启蒙运动时代的自我意识 |
|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
| D.蒸汽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
|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
|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