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腾(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徒,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楱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当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意思同犬与猪)”。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
(1)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晋朝人和明朝李贽分别对秦始皇持什么看法?你认为应如何来正确评价秦始皇,你的评价是什么?
材料二汉武帝的功过其实总共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正面:雄才大略。负面: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3)结合你学过的知识指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在政治上、思想上有哪些表现?结合秦朝的历史史实,你认为亡秦之“祸”指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在初期产生了什么效果?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意思同“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意思同“争霸战争”),周天子弗(意思同“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2)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战争事例各一例。依据材料指出,针对“诸侯更相诛伐”的分裂争霸乱局,秦始皇是如何解决的?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于哪一朝代?举例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之初,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孙中山眼中的“神州轩辕”后人对其有何尊称?依据材料指出,“神州轩辕”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材料二《战国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汉书》载:孝公用商鞅之法,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2)材料二中《战国策》、《汉书》都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他们都对商鞅变法如此高的评价,你认为商鞅变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三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能够从孔子的思想精神中吸取哪些治国为民方面的智慧?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我们应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哪些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请引用孔子的言论说明。
问答题:
一个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创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一项重要的民主制度是什么?
(2)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3)我国在哪一时期建立起封建制度?
(4)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5)综合以上认识,你认为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