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以上文字出自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中国的革命正是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C.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关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与道路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则材料最能说明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
B.中国共产党没有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
C.党内对中国革命斗争形式与道路存在严重分歧 |
D.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
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
B.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
C.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 |
D.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