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
注: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到2010年,中国汽车生产量和消费量有可能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材料:目前,几乎在所有的中国大中城市,私人轿车拥有量不断攀升,私人轿车已经不是
过去意义上的财富、地位的象征,而是成为相当一批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汽车文明”带来的方便、舒适、快捷。但随着轿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燃油紧缺等负面效应也逐步呈现并有加速恶化的趋势。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请回答:
(1)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试用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
(2)试从汽车生产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分析说明怎样才能既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又尽量减少其负效应?
“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每年的这个时候,电视、报纸、网络都要组织规模庞大的宣传。但仅仅靠“3·15”这天媒体的宣传,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叫冒伪劣产品的。从根本上来讲,假冒伪劣商品的根除,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社会调控机制,加强国家的管理。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原因。
(2)市场经济为什么还要加强国家的管理?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2)结合上述材料二,说明加快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哲学依据。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年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这也证明,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我国文化产业已积蓄了发展的能量。与早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今天的文化早已不再是招商引资的一个媒介,不再是服务于经济的配角,不再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是真正登台唱主角了。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社会对于文化的思考在走向深入,也折射了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巨大进步。
材料二: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他还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1)有人认为“只有如实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才是科学的”。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创新对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意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凯恩斯提出了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这些政策主张成为不少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有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在致命危险威胁资本主义的世纪里巩固了这个社会,挽救了资本主义。
(1)请对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评析。
(2)简述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及其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1)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2)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