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余挐一小舟 (      )         ②雾凇沆砀 (      )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④客此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上下一白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①上下一白②及下船
C.①是日更定矣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千山鸟飞绝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几联描写雪景的古诗词。(不少于2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马说(19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的作者是代的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 见: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
(4)马也 是:
翻译下列句子。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的句子回答)
本文短小精悍,通篇运用寄托了作者之情 。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②,指衡山公主③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 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
③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④叔玉:魏征之子. ⑤薨(hōng):公侯死称薨。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郑公魏征(2)并为
(3)可衣冠 (4)朕一鉴矣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2)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
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甲)(乙)两段古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②游:玩。③子:果实。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下面各项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翻译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两个“果”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现代文给文章加一个结尾,要归纳出作者之所以能取得物外之趣的原因。(2分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下面问题(13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面的划线字(2分)
(1)怡称快( ) (2)时有物外之趣( )
(3)一癞蛤蟆也( ) (4)数十( )
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4分)

翻译句子(2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第二段描写的两幅图可以概括为图和图。(2分)
癞蛤蟆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动物,为什么童年的“我”竟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3分)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 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②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入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 肖:相似,相像 醉:酒醉之时 图:求,做,为 )选自《浮生六记》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明秋毫()⑵星澜取 纸铺于墙()
⑶项为之()⑷数十()
选出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
(甲)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方格内。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你觉得沈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