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1)材料一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1分)他又进行了怎样的实践?(2分)
材料二 世界之政有二种:一日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日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日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日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 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8分)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3)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6分)
材料四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文选》
(4)材料四中,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材料三有何联系?(3分)
(5)请给上述四则材料拟定一个主题。(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戊戌变法的意义 斯大林格勒战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1)比较上面两幅示意图,指出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国内外贸易路线图的主要区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论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由此可见,在工业革命的100年中,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9%。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英国和荷兰为70%,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各样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第一位直接以“文艺复兴”指称新文化运动,并对新文化运动起到定性作用的当属胡适。1919年元旦,胡适支持和帮助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学生创办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新潮》,并为其取了英文刊名叫“Renaissance”(意为文艺复兴)。胡适将《新潮》与“Renaissance”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胡适也因此赢得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美誉。……但也有学者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结论。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请评述材料中关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