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年2月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外来压力”指的是哪些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
(3)据材料三,简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4)据材料一、二,列举史实说明美国的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白马寺云冈石窟胡旋舞
材料二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2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材料一
法国百科全书派著名撰稿人,西方“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在《中国的专制政体》国家的目的在谋人民的“和平及幸福”。孔子“是中华帝国煊赫古代流传下来的法律、道德和宗教的最伟大的改革者”而中国历代的专制君主则是“执行这种法律”的。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学思想巨人亚当·斯密在18世纪《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表面上看,清朝的统治到18世纪晚期正处于空前的鼎盛时期。但是在19世纪中期,它就证明是一个躯壳中空的巨人”
回答:
(1)魁奈之所以将孔子与中国的“法律”、“道德”和“专制”相提并论,你认为有哪些历史依据?为什么亚当·斯密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请以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加以说明。
(2)亚当·斯密说“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和费正清说:“在19世纪中期,它就证明是一个躯壳中空的巨人”是基于什么研究角度所得出的结论?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种种有利因素的结合。……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用于工业。例如蒸汽机动力的情况就是如此。它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甚至得到应用,但是仅仅用于关开庙宇的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评论鸦片战争
回答:
(3)18世纪后期,有哪些“种种有利因素的结合”促成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4)“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指的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怎么理解这个“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
材料三: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4月)
回答:
(5)梁启超寥寥数语,勾勒出中国近代化过程怎样的基本路径?对此你认为中国近代化运动有什么特点?
(11分)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是代表;在中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但其历史结果迥然不同,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列出17—18世纪中外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各一例。(2分)
西方:
中国:
(2)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3分)
(3)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是如何寻找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变革的?(6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推动“生气勃勃的新欧洲”“崛起”的政治、经济因素主要有哪些?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请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涌现出哪些重要的政治派别及其主张?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趋势?
(金山中学08-09上高三摸底考试21题)(9分)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中国近代化起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1)简述三位历史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自的政治主张。简要分析其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局限性。(7分)
(2)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思想转为保守,成为保皇派;孙中山则把旧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爆发;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从三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变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