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十分活跃,都开始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为什么那么关注“人”,而不像西方那样关注“神”?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举两例说明。
(3)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历史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的过程。到18世纪末时,人类为
解放自身在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4)中国近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努力?
(5)从历史的角度看,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条件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
材料二: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出无余” |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分)
(2)材料二中三朝收支情况有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对上述社会问题北宋进行了哪两次改革?改革的结果怎样?
20世纪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图式,回答相关问题。
(1)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虽从屈辱中开始,但在辉煌中谢幕。写出图中A、E两点所代表的典型事件。
(2)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民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对内争取民主权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图中B点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指出其在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指出图中C点所代表的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民族独立的任务基本完成。概括在这一年中,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主,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突出成果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材料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经80多岁了,她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材料三《权利法案》: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材料二中女王说“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请举例说明。(8分)
(2)分析材料一、二、三,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何本质不同?从当时的世界潮流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8分)
(3)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4分)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成型。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其代表性组织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请回答:(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6分)
第一,开始形成:
第二,初步形成:
第三,最终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因素。 (10分)
材料二 2005年7月,八国集团峰会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召开,迎接他们的除了格伦伊格尔斯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有逐渐升级的抗议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对者用树干堵塞了该镇的一座桥梁,还有人竖起了“G8无民主”的标语。反全球化者还声称要破坏这次峰会。
(3)结合教材知识思考,为什么出现了众多的全球化反对者?(6分)
(4)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如何认识?(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及比重(1920~1936年)
(货币单位/亿元)
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1920~1936年)
(货币单位/亿元)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1928年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根据与美国等列强的约定,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的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三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锭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锭总数的44. 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18家炼铁厂中,停炉者有14家,其余4家仅能勉强维持生产。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扼要指出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在中国工业资本产值中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材料二概括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简析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原因。(8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