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段讲话中,运用了哪些矛盾分析的方法?

科目 政治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普应该启迪受教育者开放地看待问题、独立地息考问题、多元地解答问题,不应以一家之言作为标准答案,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961年首版诞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引发了教育界、科学界、科普界持续、广泛的关注,一直是我国青少年科普的主流担当者,每一版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领城不断扩大,新知不断被发现,1999年的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现在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加之互联网上的许多答案并不科学、权威,推出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成为现实需要。
材料二: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有许多亮点,其中一个是不设标准答案。以往几版从单一的角度解答,难免给读者标准答案的感觉,新版则汇集了多家观点,使答案更开放、更多元。比如恐龙的灭绝,不仅告诉孩子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行星撞地球之说,还告诉孩子们火山喷发、气温降低等答案。像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为什么”,在新版中至少占了十分之一。
(1)结合材料一,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十万个为什么》不断再版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十万个为什么》不设标准答案的合理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正由传统的以要素投入、工业拉动、政府主导、高速增长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模式,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适应新常态需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但转型不会自然发生,过程充满了困难与挑战。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体制上大力推进改革的深化,在结构上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在发展方式上积极提质增效等。但总体上任务艰巨, 经济体制转型处于攻坚期,发展方式转交正在爬坡,经济结构调整步及艰难,开放模式升级压力重重。因此,顺利完成全面转型开级的历史任务,引领新常态,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破瓶颈制约。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知识,分析应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低,呈现分散、独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与制造业、农业、商贸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等。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互联网+高效物流”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在201年9月举行的“互联网+物流新格局”论坛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利用“互联网+”通过共享经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互相融合与发展,成了物流企业的发展新方向。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知识,说明如合利用“互联网+”破解物流业发展难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至2014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生产成本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11.6%、11.6%、13.1%、12.0%,且这一趋势还在延续。目前农民每亩地的净收益只有682元,比上年下降2.4%,很多农民感叹,“辛苦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
材料二:近年主要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对比

按照WTO规定,中国政府的农业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和投入补贴最高可以达到农业产值的8.5%。但我国迄今为止这类补贴为每年2200多亿元,离8.5%的限度至少还有1004亿元(即121亿美元)的支持空间。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农业当前存在的哪些问题?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解决上述材料中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部好的作品应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
材料二:《舌尖上的中国》以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融合,加上国际化的运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结合材料,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讲话精神”对文艺创作者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