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操墓考古发布何以引来众声喧哗
胡印斌
2009岁末曹操大墓的考古发现,颇有些“惊世”、“惊诧”、“惊魂”的意味。距今1800年的曹操,再度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将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公众一并裹挟了去。专程进京宣布发现曹操墓的河南专家,面对别的专家质疑时言之凿凿:曹操墓也是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的!严肃的考古成果发布,不期然掀起大波澜,着实让河南方面有些手脚忙乱。河南省有关部门连忙组织文物专家集中答疑释惑,试图将口水仗平息在2009年,然而事件的走向已不可控。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疑问,大概不会因为专家措辞简练的几条意见而消失。
按照以往习惯,河南省文物部门发布曹操高陵考古成果,并不存在资格问题。而且,此番发布还是国家文物局出面邀请河南省文物局专家进京发布的。然而,网络社会似乎并不习惯这样的权威宣布,越是刻意强调权威,越会吸引来质疑的“板砖”:凭什么如此肯定地确认这个汉墓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哪个墓呢?而河南省的文物专家在回应网络和公众质疑时完全缺乏耐心,动辄就是“完全可以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这种认定是科学、严谨的”。这样不容置疑的表述,这样省略过程直陈结果的回应方式,表现出来的与其说是一种学术底气,不如说是在与公众赌气。
公众当然缺乏考古专家的专业知识、田野经验和推断能力。但凡重大的考古行动,往往也正是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的绝好契机。当年北京老山汉墓的发掘虽然在文物上收获寥寥,但公众通过媒体既全程参与了发掘过程,也分享了考古的乐趣,焉知没有收获?类似的例子还有法门寺地宫考古、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等等。而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发布却显得十分突兀,惊喜太过巨大,反而成了惊疑。
再有,文物考古以有限测无限、循明晰探幽暗,还是应该保存几分审慎的。话不好说得太满,陕西华南虎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先例,政府急切地发布激动人心的消息之后很快就陷入左支右绌的尴尬之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表示,“在依据墓葬的地点和时代特征,把曹操作为一个人选作为这个墓的主人推测,这是说得通的。”又是“推测”,又是“一个人选”,在这样“差不多”的确认之下,曹操墓越来越像一个传说。
至于安阳新发掘的大墓是不是曹操墓,既然大墓的后续研究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不妨先存疑。学术研究既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当然,也可能总有一些人、一些力量不希望沉寂千年的曹操墓继续“存疑”下去。这些年来,地方上每每出现类似“曹操墓”的乱象。据说,河南正准备将曹操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无妨,像这样规模的汉魏大墓,即便墓主不是曹操,其文物考古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下列不属于“众声喧哗”的一项是()

A.有关曹操墓发掘的事件,可谓夺人眼目,颇让人“惊诧”、“惊魂”,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裹挟着政府、学界及社会公众。
B.针对社会公众与专家学者的质疑,进京宣布发现曹操的河南专家武断地宣称曹操墓的有关结论,更引发争议。
C.由于大墓的后续研究要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河南安阳新发掘的大墓是否为曹操墓不妨先存疑。毕竟,学术研究既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
D.本来严肃的考古成果发布,竟然引发众声喧哗,并掀起舆论大波澜,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疑问大概不会因为专家措辞简练的几条意见而消失。


下列有关“曹操墓”考古发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有关曹操墓的考古发现引发各界质疑,而河南更是派出考古专家进京发布发现曹操墓,且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B.应国家文物局邀请,河南考古专家进京发布曹操高陵考古成果,程序合法,但因网络社会拒绝权威发布而引发更大争论。
C.网民质疑的是:凭什么如此肯定这个汉墓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哪个墓呢?河南文物专家在回应网民的质疑时则严重缺乏耐心。
D.公众虽缺乏考古专家的专业知识、田野经验和推断能力,但曹操墓这一重大考古成果的发布,应是有关部门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的最佳机遇。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墓考古发布引发“口水仗”的原因不仅是本身让人“惊诧”“惊魂”,而且是河南文物专家对待外界强烈质疑的强硬态度。
B.河南组织文物专家集中答疑解惑无可厚非,但其对网民质疑缺乏耐心,省略过程直陈结果的回应方式无疑是在与公众赌气。
C.河南文物专家认为,公众缺乏文物考古专业知识,其质疑水平不高,犹如北京老山汉墓的发掘一样,公众虽全程参与发掘过程,却无所收获。
D.由于某些人或某些力量不希望沉寂千年的曹操墓继续“存疑”下去,故类似“曹操墓”的乱象不绝。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牛的写意
李汉荣
①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牛终生都在流泪。
②天空中飘不完的云彩,没有一片能擦去牛的忧伤。
③牛的眼睛是诚实的眼睛,在生命界,牛的眼睛是最没有恶意的。
④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眼睛。我见过的牛,无论雌雄老少,都有着好看的双眼
皮,长着善眨动的睫毛,以及天真黑亮的眸子。我常常想,世上有丑男丑女,但没有丑牛,牛的灵气都集中在它的大而黑的眼睛。牛,其实是很妩媚的。
⑤牛有角,但那已不大像是厮杀的武器,更像是一件对称的艺术品。有时候,公牛为了争夺情人,也会进行一场爱的争斗,如果正值黄昏,草场上牛角铿锵,发出金属的声响,母牛羞涩地站在远处,目睹这场因她而发的战争,爱终于有了着落,遍野的夕光摇曳起婚礼的烛炮。那失意的公牛舔着爱情的创伤,消失在夜的深处。这时候,我们恍若置身于远古的一个美丽残酷的传说。
⑥牛在任何地方都会留下蹄印。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牛的蹄印大气、浑厚而深刻,相比之下,帝王的印章就显得小气、炫耀而造作,充满了人的狂妄和机诈。牛不在意自己身后留下了什么,绝不回头看自己蹄印的深浅,走过去就走过去了,它相信它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过去。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一片小小的湖,会摄下天空和白云的倒影,有时还会摄下人的倒影。那些留在密林里和旷野上的蹄印,将会被落叶和野花掩护起来,成为蛐蛐们的乐池和蚂蚁们的住宅。而有些蹄印,比如牛因为迷路踩在幽谷苔藓上的蹄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成为大自然不披露的秘密。
⑦牛的食谱很简单:除了草,牛没有别的口粮。牛一直吃着草,从远古吃到今天早晨,从海边攀援到群山之巅。天下何处无草,天下何处无牛。一想到这里我就禁不住激动:地上的所有草都被牛咀嚼过,我随意摘取一片草叶,都能嗅到千万年前牛的气息,听见那认真咀嚼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⑧牛是少数不制造秽物的动物之一。牛粪是干净的,不仅不臭,似乎还有着淡淡的草的清香,难怪一位外国诗人曾写道:“在被遗忘的山路上,去年的牛粪已变成黄金。”记得小时候,在寒冷的冬天的早晨,我曾将双脚踩进牛粪里取暖。我想,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会变得更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更干净。
⑨在城市,除了人世间浑浊的气息和用以遮掩浑浊而制造的各种化学气息之外,我们已很少嗅到真正的大自然的气息,包括牛粪的气息。有时候我想,城市的诗人如果经常嗅一嗅牛粪的气息,他会写出更接近自然、生命和土地的诗;如果一首诗里散发出脂粉气,这首诗已接近非诗,如果一篇散文里散发出牛粪的气息,这篇散文已包含了诗。
怎样理解文首“牛终生都在流泪”这句话的含义?为牛写意,为什么要从牛的眼睛写起?
概括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分别刻画了牛怎样的形态精神之美?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所谓的“诗”和“非诗”的理解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描写牛留下的蹄印极有诗情画意,试着分析这样描写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一百五十二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逍遥一生吗?
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
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说出两至三点理由。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的瀑布
——行走在林则徐的流放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
提起林则徐,人们立刻会想到虎门、广东,而少有人想到伊犁。虎门销烟,广东禁烟,震惊中外,写下了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林则徐一生的辉煌。此时,林则徐的仕途也达到了一生的顶点。而伊犁,是林则徐的流放地,是他一生中最苦难最落魄的日子。
林则徐足足走了四个月才到伊犁。途经兰州、嘉峪关、玉门关、星星峡、哈密、阜康、乌鲁木齐等地。他孤独地跋涉在西域荒凉寂寥的大地上,忍受着恶劣环境和气候的折磨。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卫兵,只有两个儿子和七八辆马车同行。路,越走越偏北、越荒凉、越寒冷。玉门关外,赤地千里,荒漠连天,气候干燥寒冷,冬长夏短。林则徐进入新疆境内时,已是塞外冰天雪地的严冬。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荒漠戈壁高山。戈壁滩上无路可走,林则徐的马车只能硬碰硬地在满地乱石上颠簸前行;天山脚下大雪封路,林则徐的马车常常陷进雪坑冰窟。若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林则徐只好夜宿马车上。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我耳边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广东禁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本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林则徐经历的是真正的大起大落,这是一般流放者永远无法达到和经历的“人生落差”,这是由他原有的高位和功绩决定的。他似乎更有理由,或更容易选择怨恨、消沉、放弃和绝望。但是,没有。在极端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
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反而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正如他亲手所书《观操守》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
第三段中,作者为何要详细描写林则徐到达伊犁的过程?
从林则徐被流放到伊犁的经历来看,他的精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理解下列两个语句的含义?
(1)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
(2)生命的瀑布——行走在林则徐的流放地。
从全文看,林则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作答。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河汤汤(节选)
学群
这块地方浓缩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耕耘。
黄河边,一个山包包从黄土地上隆起,隆起在蓝幽幽无边无际的天穹下,隆成星球的一端。
四条腿的骡马或黄牛拖着犁,两条腿的人跟在犁后面,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来来去去,把塬上的土地由南及北纺织一遍。犁过的土地就像一块纺织出来的黄布。人在纺织中将手里的种子下到地里。种子从地里长出来,土地变成绿色。
等到那些庄稼变成黄色,变成土地一样的颜色,人们拿起镰刀开始收割。收割之后又是耕种。上一代人走了,下一代人接着来,一代又一代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就像犁地,一来一去,来来去去纺织着土地。就像季节,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换了一茬又是一茬。
人就像地面上的庄稼。阳光在我们身上闪耀着面包的光辉。那些玉米,那些麦子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在麦子身上,在玉米身上,在泥土中扎根生长。
季节,以镰刀的脚步,一步步走近。
黄土是沉淀的太阳,庄稼是长在泥土上的太阳,黄河是流动的太阳。
河水泛着阳光的亮色,那是土地的光辉,是发过酵的阳光,是我们的肤色和面容。
那么柔软,那么母性,这是世界上最柔情的土地,温柔得可以跟水一样流淌。人们用一道道田埂把它们挽住。挽住它们,也就挽住绿色,挽住食物和燃料,生活得以在山坡上停留。
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的努力似乎是横向的。而流水好像是要把这些梯田经过一番梳理牵成纵向,带进黄河的涛声。水荡洗着人类那些蠢笨而生硬的界线。一场雨水之后,那些梯田,那些被人一块一块圈起来的土地,被扫抹成光滑的波浪线——整个梯田仿佛跟着水在柔柔地荡漾,那一道道漫过田埂的黄土带就像披散的长发,叙说着水的流淌。
雨水不断地把泥土带走。剩下来的黄土梁就像一具脊椎骨:两边布满一道道纵深切入的沟壑,残存的泥土就像一块块骨片,将骨片连到一起的是中间那道脊椎。辽阔的高原大地,横陈着一具具这样的脊椎。黄河一次次纵深切入,把它的脉络伸入高原内部。
一马平川的土地,一块块齐整整绿油油的田垄,笔直的大道欢快地一个劲儿向前。突然间一个纵深的断裂,路吓了一跳。来不及缩回的路,就像一只僵在那里的断臂。只有一条人行小道,像是一不小心跌入深谷。一跌下去就像一根掉进波浪的带子,被水卷着扭着,弯来扭去忽上忽下,眼看就要被卷走被扯断,谁知它竟从波峰浪谷中飘上来,一缕烟似的飘了上来。
路一次次断裂。每一次断裂总被人们的脚步跌跌撞撞连到一起。有时,他们干脆来到沟底,沿着水道前行,直到找到一块稍稍平整的地方。在下一次水毁之前,生活照样在残留的地方热闹起来。
千山万壑,放眼目力所及,大地尽是这个样子。时间和流水不断改变着地面形状,旧有的一切不断被流水带进黄河,直到不剩一丝绿色,不剩一点泥土。留下沙子在风中回忆这块土地曾经有过的形态。看看这块大地,人世间的一切都在这里上演,悲喜,伤痛,最后还有我们自己,我们生活过的场景,通通扔给大地。一代又一代人过去了,大地依旧摆在那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谁分得清楚哪一块地方曾经枕过我们祖先的头颅,哪些泥土由一只只抓食玉米的手变成,哪一瓣花朵上开放着某个女子多少年以前的笑脸?风吹起漫天尘土,咸阳城里几十万大
军就这样开过去了。就在那儿,河面上浪花一涌,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单到浪尖上。在那片浪谷里,也许有几代人在行走。在冬天,有几串行走的波浪被冻僵,成了兵马俑。等到他们醒转来,发现周围全是泥土,满河流淌的都是泥土。
有趣的是,女娲造人,用的也是泥土。起先,她一个一个地捏,后来干脆用一根绳蘸上泥浆,四处挥舞,泥点落地即是人。黄河就是她用过的那根绳子。
根据文章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8分)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我们在麦子身上,在玉米身上,在泥土中扎根生长。
(2)在下一次水毁之前,生活照样在残留的地方热闹起来。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画曲线的段落进行简要赏析。(4分)
文章结尾说黄河是“女娲造人”用过的那根绳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凌仕江
我在一座看不见云朵的城市停下来想西藏的云朵。抬起头来,满眼是灰。走了几步,头脑发昏。这座曾经云朵满天的城市不知何时垮塌了,望着它麻木的表情,我总想睡觉,整整一年,我总也睡不好觉。
  懒洋洋的时候,就想起了西藏的云朵。
  西藏的云朵,民间的睡眠,舒服的眼药水。
  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汇我睡了十年好觉。
  现在,能睡好觉的地方哪里去找?拿我客居的这座城市来说吧,杜甫的草堂,虽有空旷之趣,但人们何以徜徉诗意,匆匆足音挤破了时间的时间,三国的武侯祠,历史的巷子里总有些年轻人在墙壁上进行指法训练,偶尔还能听见岁月的苍凉之音从没长胡子的唇边掠过,而一直被人们怀念的美丽锦江已成了今天的府南河。
  我一直不喜欢府南河这个名字,因为她的水面昼夜飘着“白色恐怖”,有人干脆管她叫“腐烂河”。这心痛的呼唤和呐喊,府南河——你知道一个即将闭上双眼的老人睁大眼睛的痛苦和思念吗?实际上,现在的府南河比起过去的锦江是庄严了不少。但她碧绿的草地能让热爱想象的我躺在上面好好睡一觉吗?我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天上的云朵在水里飘,就像在西藏一样,看见云朵就喊出了声音,因为云的衣裳扯住了水的后腿,流水是没有声音的。
  可为什么我只看见那些时尚宠物,它们在青草地上撒拉的样子实在是比饲养人可爱。
  我的一位在城市里浪荡的兄弟是有过府南河边安睡经历的。那天,他空荡荡的肚子没进一粒仔,更没跑到报社要的热腾腾的新闻,踩着破车在人群中晃了几圈就倒在青草疯长的府南河边闭上了眼睛,醒来是头顶明月。回到贫民窟,房东的女孩儿顺手给他两个月饼,他才知中秋月夜呵。心无月,回过神,突然间,母亲从故乡漫游到城市的声音钻进了他的耳朵,他泪如雨下。仅管如此,我仍认为这个兄弟是幸运的,因为他躺在草地上,月光伴着他入睡,月光吻着他疲惫的心灵,久久不忍离去。这是何等的可遇不可求的月夜情愫呵。
  如果说,月光最懂浪子的心,我则更相信城里的月光可以与人成为好朋友。
  可现在,可现在为什么许多城市的夜空不仅月光难觅,就是白天里的云朵也不肯出来了。
  现在我多想摘一朵西藏的云,放在窗前抵制喧嚷的尘埃。让她像一页窗帘,抚摸黑夜里滋生的丑陋藤条。我在西藏的时间很短,虽然只有十来年,可惜大部分时光都用来想西藏之外的事情了。十年中的西藏,我并没有好好构思那么多的云朵——只有一次在车里听着田震的《怕黑的女人》与那么多的云朵擦肩而过。那是在与邻国隔着印度仅一线之隔的位于喜马拉雅南麓的错那——一个比手指姆还细小的地方。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想得偏多的就是我此时踏步的城市。在错那的云朵之间穿行,我想象所有的城市都该是亮晶晶的,包括它每天所诞生的故事。那时,总感觉云朵每时每刻都在眼前飘,她是属于我的。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
  冬季的错那,冷若冰霜。稀少的牦牛像爬山虎那样保持一致的姿态望天,偶尔低头看看光秃秃的错那;但这是一天中少有的事情。牦牛望天已习惯成自然,那是一种活着的姿态,同稀疏的错那人一样。在指姆粗的错那,人要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很多时候是天说了算。
 玻璃般的蓝天,云朵好似神山上盛开的雪莲,当太阳落泪的时候,大块大块的玻璃都被那贞贞洁洁的云朵柔碎了心,一丝一缕地飘飘然落到湖光里。
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趟过冰河想去发现一种牛粪精神,可我发现的只有云朵。
  平生最爱西藏的蓝天,可走出那片天之后,我才发现城里的蓝,都是假的。
  只有点缀在西藏最西边的那些云朵真诚得让我梦里放歌——
  如果特堤斯海枯了,还有一朵云,那就是我飞过西藏上空所留下的一滴泪!
  到那时,我一定能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为我纵情歌唱——
好一朵西藏的云朵,好一声唱不够的呀拉索!
根据文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汇我睡了十年好觉”中的“一个质感的词汇”具体指什么
(2)如何理解“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
(3)“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已,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中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文章开篇从一座“满眼是灰”的城市写起,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为了写西藏的云朵,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作了非常充实的铺垫,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些用作铺垫的材料。
联系课文内容,分析文章题目“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的具体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