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
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 B.是否民主和强盛 |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 D.是否由“贤人”来做统治者 |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 | 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
B. |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
C. |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
D. | 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 | 抨击尊孔复古 | B. | 抨击军阀统治 |
C. | 提倡科学精神 | D. | 提倡民生主义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 立法服从于政治 | B. | 行政服从于司法 |
C. | 从人治走向法治 | D. |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
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 | 戊戌变法的失败 | B.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C. | 清末新政的实施 | D. |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 |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
B. |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
C. |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
D. |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