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古代的帝王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社)和五谷神(稷),“社稷”从字来看是说土谷之神,但它反映了
①“社”和“稷”两者是农业社会的根基     
②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③我国古代君主对自然界和农民的尊重   
④社稷作为一个特指名词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20世纪初期,中国某政府在建立时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①实行三权分立 ②实行内阁责任制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中日战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