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组织了一次对延安的访问,一位外交官在结束访问时感慨:“中国共产主义的圣徒和先知们住在黄土高坡挖出的窑洞里,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幻想着古怪的阶级妥协和政党联合之神降临,渴望自己能按世界标准得到尊重。”这则材料透露的信息有
①不少美国政治家对中国共产党的廉洁抱有好感
②这位外交官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③国共内战期间中共和美国的交往并未中断
④中共此时对待地主比较温和
A.①④ | B.①② | C.①③④ | D.③④ |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 |
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
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
B.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 再次者谋入营伍, 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 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
D.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