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之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
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
理想越来越近了。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

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
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跟着杂志去打工
二根宝贝似的手握杂志,背了行李站到城市的一条小街,这里是自发的劳务市场。街的两边站满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他们像摆进农贸市场任由城里人挑拣的农副产品。
二根是第一次出来。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才壮了胆子来的。法宝一般的书啊,像想走夜路刚好遇见了手电筒,他很庆幸。
有人过来拍他单薄的肩膀:“我厂里缺人,去吗?”
二根看着那人的大肚子,结巴着问:“你给多少钱啊?”
“你是新人,1000元一个月,等熟练了涨到1500。”
二根有些动心,他记起杂志里的话,问:“我们有医疗保险吗?”
那人拧了眉头,上下打量二根,说:“有。”
“有养老保险吗?”
“有。”
“节假日加班的话是给300%的工资吗?”
那人笑了。露出茶叶水泡黑的牙:“给呀。”
二根也笑了:“好,我跟你去签用工合同。”
那人说:“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这么金贵!”
周围几个农民模样的都大笑起来,笑声的大和爽朗表明他们和二根划清了界限,不是同伙。
那人大喊一声:“1000元一个月。有去的吗?”
周围的几个人立刻围住他,还有闻声往这边小跑的。那人挑了三个年轻的,走了。走时还特意朝二根扭过头,用鼻子很响地哼了声。
二根愣了。翻开杂志又看。是啊,文章里就是这么说的啊。我一句也没问错啊,农民工要享受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啊。
过了好一会儿,又有人凑到二根面前:“干建筑的活,1500一个月,怕脏怕累吗?”
“不怕,农村出来的什么也不怕。管吃管住吗?”
“管。”
“给……买保险吗?”二根嗫嚅地问。有刚才的被人奚落,底气明显不足。
“保险?什么保险?”
“医……医疗和养老保险啊。”
“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那人边说边抬起脚,板着脸往前面走去,三五分钟就领了人折返来。
街上的人少起来,早晨和他并肩站立的人被一批一批地带走。也没听他们讲什么条件啊,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有的连什么工作好像都没问,生怕答应晚了被别人抢了机会。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农民工该有自己的权益和保障?
太阳到了正午,二根肚子响起来。二根摸了摸衣兜里不多的钱,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水,权当吃了中饭。二根又翻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
太阳偏了西,街上的人更少了,更是不见了来雇工的人。
二根心里急起来,额上沁出了汗。肚子里空空的难受,就蹲在了地上。
这时,远处有个声音喊:工地上要挖土方的,一天40元……
二根慌忙站起来寻找,想立即就跟定了那声音。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
二根匆匆瞥了一眼,跨个大步迈过去。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按常理,应该是“带着杂志去打工”,但作者命题时却违反常理,主客颠倒,于是一幕幕伤感悲情剧就在作者设定的独特氛围中上演了。
B.二根第一次出门,手握法宝一般的杂志,他想靠此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现实却是相反,所以,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在现实中是没有用的。
C.和二根一样的农民工,与雇主不讲什么条件,“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可见他们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
D.雇主们也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所以,在雇人才会说“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而且态度傲慢,不屑一顾。

E. 小说通过二根找工作的遭遇,反映了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这一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小说中的二根对杂志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除了写二根,还写了许多“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作者这样设计小说的情节有那些作用?(6分)
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说的主题的?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绝技
冯伟山
一大早,卢憨家的门前就停了两辆车。一辆是警车,还有一辆写着什么电视台字样的车。派出所的老黄正在敲门,他的旁边是几个拿着话筒和扛着摄像机的人。村里有人见了,觉得蹊跷,就围上来看热闹。等卢憨擦着眼屎把门打开,看热闹的竟聚了一大堆。
大伙儿议论纷纷,说这小子终于犯事了,看这阵势事儿还不小。
是呀,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干起坏事来比谁也厉害!
……
老黄狠狠瞪了了大伙儿一眼,说都闭嘴吧,你们咋知道人家犯事了?
大伙儿就闭了嘴,可肚子里还疑惑着,都梗着脖子想往院子里挤。
老黄对卢憨说,你是卢立群吧?这几位是省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给你拍节目的。
看着卢憨满脸的惊奇,老黄又说,我是派出所的老黄,是给记者们带路的,别误会呀。
卢憨笑了笑,把他们让到了院子里。
这下,看热闹的村里人可懵了。这个憨里憨气的家伙原来叫卢立群呀,这么些年大人孩子都叫他卢憨呢。至于给他拍电视就更觉邪乎了,卢憨父亲早亡,一直和一个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日子过得紧巴,都快三十了,还光棍一根。平日除了种点责任田,就关门在家里窝着,见了人脸红脖子粗地勉强点点头。就这么个人也能上电视,真给卢村丢大脸了。
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
一个手里拿着话筒的姑娘笑着对卢憨说,卢大哥,为了拍你的绝技,尽快让全国人一睹你的风采,我们可是星夜兼程过来的。说完,姑娘递给卢憨一张报纸。报纸上是一组照片,还配着一段长长的文字,大标题是“农家院里的绝技高手”。卢憨看了,用手挠了挠头皮,咧嘴笑了,淳朴得像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他想起来了,那天他正在院子里练倒立,有个背着相机的人在矮墙外看见了他,被他的技艺吸引,非要给他拍几张照片。通过交谈,卢憨知道那人是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来乡下采风的。卢憨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他赞叹不已,手里的相机也“咔咔”拍个不停。想不到这些照片,竟把电视台的记者引来了。
姑娘说,卢大哥,你不介意当众展示一下你倒立的绝技吧?
卢憨有些不好意思,说只是、只是我练得不好,你们可别笑话呀。
我们相信你挺棒的。老黄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卢憨走到老槐树下,提了提裤子,一个倒立,双腿就稳稳地贴到了树干上。紧接着两腿一分,双手撑着地面向前慢慢移动,边移动双腿边做着各种动作,什么“白鹤亮翅”、“一柱擎天”、“弯弓射月”,每个动作都惟妙惟肖,刚柔相济。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好久,掌声才一个劲地响起来。这时,卢憨的双手触地变成了单手触地,腾出的那只手朝大伙儿挥了挥,就叉在了腰上。一院子的人正看得起劲,突然他的那只手也脱离了地面,脑袋直直地扎下来。围观的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生怕卢憨的脑袋开了花。就在卢憨脑袋触地的一刹那,他竟把双手放到胸前鼓起掌来,两腿还在半空做着动作。哎呀,这家伙平时蔫巴巴地,没想到还有这招呀,绝了!村里人鼓掌归鼓掌,心里还是有些嫉妒。
一套动作下来,卢憨的脸上也有了细细的汗珠。稍事休息,他又即兴表演了头顶在桌子上倒立,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飘飘袅袅的烟雾中,他一脸的惬意。突然,他把烟头一吐,身子一个鱼跃,就稳稳地坐在了地上,且双腿交叉,双手在胸前合十,嘴里念了声“阿弥陀佛”。瞬间,喝彩声、鼓掌声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
姑娘把话筒举到卢憨面前,说你是怎么炼成这绝佳技艺的?
卢憨吭哧了半天,说为了俺娘呗。
为了你娘?主持人和大伙儿都愣了。
我十几岁时很顽皮,经常在院子里翻跟头和倒立。有一次,我倒立时看见我娘瞅着我笑呢。娘精神不好,我很少见她笑过,看来她是喜欢看倒立。我又倒立了几次观察她,她都认真地看着,笑得也开心,打那我就下决心天天倒立给娘看。这不,眨眼十几年了。说完,卢憨用手一指房门口。看,我娘刚才看我练倒立,还满脸欢喜呢。
  大伙儿回头望去,摄像机的镜头也跟了过去。低矮破败的房门前,一个瘦弱的老女人在暖暖的阳光下正朝这张望,嘴巴微微张着,脸上堆满了笑。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非常符合小说塑造的普通平凡的乡村里的人和事的特点。比如作者把手挠头皮、咧嘴笑了的卢憨比作“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十分形象贴切。
B.“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着墨不多的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小院的整洁、生机盎然。这说明卢憨的母亲虽然精神不好,但还是非常勤劳,并且热爱生活。
C.村里人开始时并不了解卢憨,甚至瞧不起他,认为他上电视会给卢村丢脸,但当他们观看了卢憨的绝技之后对他又十分佩服。小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的心理过程。
D.小说题目为“绝技”,作者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卢憨的绝技,除直接描写卢憨让人折服的动作之外,作者还很注重写围观者的神态和心理,从侧面衬托卢憨的高超技艺。

E.小说的构思十分精巧,在卢憨表演完绝技之后,作者又交代了卢憨练成绝技的原因,凸显了文章主旨。文末对卢憨母亲的描写是点睛之笔,让读者倍感温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小说前三段写村里人聚在卢憨家门口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卢憨这一人物形象。



卢憨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
“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
“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见。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
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
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

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
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
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

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
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
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刘一片片的冷风攒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申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里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茌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冬天的情调”其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