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几个中文系学生看了这段话,对“那时”具体是指哪个时期意见不一,他们向一位历史系教授求教,得到的答案是指
| A.戊戌变法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前期 | D.国民大革命时期 |
严复认为宋代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今日变法如果不从根本上痛下功夫,必然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为此,严复提出的变法主张可能是()
| A.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 |
| B.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
| C.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
| D.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
19世纪50、60年代,大批难民涌入上海,其原因主要是()
| A.开放口岸的吸引力 | B.躲避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乱 |
| C.洋务企业吸引 | D.躲避太平天国与清军战乱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 |
|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
| C.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
|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 A.隋朝的科举制 |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 C.元朝的行省制 | D.明朝的内阁制 |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
|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
| 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
|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