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文作者所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是
| A.缓和社会矛盾 | B.整顿吏治 | C.增加政府收入 | D.提高军队战斗力 |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出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
| B.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
| C.国家计划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 |
| D.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
1960年至1962年我国三大产业间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表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 年份 |
国民经济比例(%) |
||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 1960 |
21.8 |
26.1 |
52.1 |
| 1962 |
33.8 |
30.3 |
36.3 |
A.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 B.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 B.农业合作社的纷纷建立 |
| C.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
| B.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的互助合作 |
| C.对民族资产阶级剥削加以限制 |
|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缓和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 B.减少农产品出口,稳定国内市场 |
| C.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
| D.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