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某学校组织野外地质考察,结合某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完成各题。当地主要山脉的走向是
A.南北走向 | B.东西走向 |
C.东北—西南走向 | D.西北—东南走向 |
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
A.C处——流水侵蚀作用 D处——流水沉积作用 |
B.C处——风力侵蚀作用 D处——风力沉积作用 |
C.C处——流水沉积作用 D处——流水侵蚀作用 |
D.C处——风力沉积作用 D处——风力侵蚀作用 |
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合理的解释是
①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 ②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 ③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 ④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
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了图中标注的地理事物有项与实际分布不符,你看是()
A.混交林 | B.针叶林 | C.水稻 | D.冬小麦 |
右图所示季节时,左图区域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①河出现春汛 |
B.②地一年中气温最低 |
C.③地小麦黄熟 |
D.④城一年中人影最短 |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以下是记者对我国某地相邻的两个村书记的采访记录,回答下列各题这两个村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四川盆地 | B.华北地区 | C.江南丘陵 | D.云贵高原 |
有关两村农业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村依靠的是现代化农业技术,而乙村经营粗放 |
B.甲村生产多样化,而乙村生产单一 |
C.甲村的生态破坏比乙村严重 |
D.甲村以二、三产业为主,乙村以一、二产业为主 |
风向对珊瑚的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上风向有丰富的饵料和氧气,所以珊瑚生长较快且密集。若仅从风向角度考虑,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西北 | B.东北—西南 | C.东—西 | D.南—北 |
读“我国东部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1月、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③和① | B.③和② | C.④和② | D.④和① |
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辐射差异 ②大气环流影响
③距海远近不同④地形差异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