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时代、退却时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退却时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 B.新经济政策时期 |
|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D.卫国战争时期 |
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6620 |
7860 |
8730 |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22.13 |
34.55 |
44.24 |
A. 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的发展
B. 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
C.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
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这意味着当时列宁认识到了()
| A.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落后性 |
| B.国内外局势的严重性 |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
| D.农业集体化的片面性 |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 B.农业合作化时期 |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 B.组织了人民公社 |
| C.实施了“一五”计划 | D.发动了“大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