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AC为晨线,BC为同一条经线,AB为纬线,C点的地方时为12时,BC的经度差为40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此时B点的太阳高度为
A.30度 | B.40度 | C.50度 | D.60度 |
某飞机从C点起飞,沿BC向B飞行,6小时后到达B点。在B处看到的现象为
A.看到日出 | B.看到日落 |
C.正值白昼 | D.正值夜晚 |
此时,从C点到A点太阳方位变化规律是
A.从正北逐渐向北偏东方向变化 | B.从正南逐渐向南偏东方向变化 |
C.从正北逐渐向东偏南方向变化 | D.从正南逐渐向东偏北方向变化 |
图为45°S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①④处为海洋,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当地西经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④处所属的大洋与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太平洋、太平洋板块 |
B.太平洋、南极洲板块 |
C.大西洋、印度洋板块 |
D.大西洋、美洲板块 |
③处自然植被类型及所反映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可能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
B.温带荒漠——非地带性规律 |
C.温带荒漠——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
D.温带落叶阔叶林——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
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据此判断下列各题。会议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责任共担”,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 | B.公平性原则 | C.共同性原则 | D.阶段性原则 |
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
C.大气的逆辐射 |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其中,自然地理中的各类循环模式的构建是最常见的典型案例。读图判断下列各题。若此图表示中纬度或高纬度的大气环流状况,且S表示南方。可能表示地面点G和近地面风向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副热带高压带、西南风②极地高压带、东北风
③副热带高压带、西北风④极地高压带、东南风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若此图表示大洋环流,则可能表示的是()
①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②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
③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④北印度洋的夏季环流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且S表示地球表面,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G表示海洋,H表示陆地 | B.①②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起主要作用 |
C.③表示蒸腾,④表示大气输送 | D.径流②的右岸始终比左岸陡 |
图为“在A地地平面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过程图”,其中虚线圈为太阳视运动轨迹,B为A地的天顶,C为太阳视运动某一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当太阳位于C位置,
=50°,北京时间为16:00 时,A地的经纬度位置为 ()
A.70°N,60°E |
B.70°S,60°E |
C.66°34′N,150°E |
D.66°34′S,150°E |
一支地理科考队在A地考察的内容可能是()
A.海洋渔场的形成原因 |
B.塔里木盆地石油的储藏量 |
C.极地气候下的生态环境 |
D.南极地区大气臭氧含量 |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第下列各题。图中长粗箭头表示()
A.墨西哥湾暖流 | B.千岛寒流 |
C.日本暖流 | D.加利福尼亚寒流 |
图M、图N分别表示()
A.M—7月;N—1月 | B.M—1月;N—7月 |
C.M—4月;N—10月 | D.M—10月;N—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