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月,中共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至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共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 D.国共合作实现,大革命迅速发展 |
1801年.美国总统麦迪逊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们再也不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新东西了”,“它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孟德斯鸠认为的共和国只能在一小片领土上生存的理论是错误的。”麦迪逊所谓的“新东西”主要指()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 B.民族形成、赢得独立 |
C.邦联国家、地方自治 | D.联邦体制、三权分立 |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法国、德国 | B.德国、日本 | C.英国、法国 | D.英国、美国 |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双方的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但到19世纪40年代末,英国却废除了《航海条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 B.英荷关系的改善 |
C.英国殖民重心由北美转移到亚洲 | D.英国实力的衰落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汄为,“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两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是……何以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其中的“第三次反思”是在()
A.解放战争胜利后 | B.大跃进运动后 |
C.—五计划完成后 | D.“文化大革命”后 |
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的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他的看法()
A.带有强烈的大国沙文主义的色彩 |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
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 D.反映了抗日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