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一热敏电阻RT 放在控温容器M内:电流表为毫安表,量程6mA,内阻为数十欧姆;E为直流电源,电动势约为3V,内阻很小;R为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Ω;S为开关。已知RT 在95℃时阻值为150Ω,在20℃时的阻值约为550Ω。现要求在降温过程中测量在95℃~20℃之间的多个温度下RT 的阻值。
(1)在图中画出连线,完成实验原理电路图
(2)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依照实验原理电路图连线
②调节控温容器M内的温度,使得RT 温度为95℃
③将电阻箱调到适当的初值,以保证仪器安全
④闭合开关。调节电阻箱,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0,并记录_____。
⑤将RT的温度降为T1(20℃<T1<95℃);调节电阻箱,使得电流表的读数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
⑥温度为T1时热敏电阻的电阻值RT1 =______________。
⑦逐步降低T1的数值,直至20℃为止;在每一温度下重复步骤⑤⑥
有一个小灯泡上标有“4 V,2 W”的字样,现在要用伏安法描绘这个灯泡的U-I图线,有下列器材供选用:
A电压表(0~5 V,内阻10 kΩ) B电压表(0~10 V,内阻20 kΩ)
C电流表(0~0.3 A,内阻1 Ω) D电流表(0~0.6 A,内阻0.4 Ω)
E滑动变阻器(5 Ω,1 A) F滑动变阻器(500 Ω,0.2 A)
①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______,电流表应选用______.为使实验误差尽量减小,要求电压表从零开始变化且多取几组数据,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__(用序号字母表示)。
②请在方框内画出满足实验要求的电路图,并把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用实线连接成相应的实物电路图。
③根据U-I图象,当灯泡两端所加电压为3.2V时,电功率为W
电动自行车的电池用久以后性能会下降,表现之一为电池的电动势变小,内阻变大。某兴趣小组从旧电动自行车上取下四块电池,分别标为A、B、C、D,测量它们的电动势和内阻。
①用多用表直流电压50 V挡测量每块电池的电动势。测量电池A时,多用电表的指针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
②用图乙所示电路测量A、B、C、D四块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图中R0为保护电阻,其阻值为5 Ω。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测出对应的电流I,根据测量数据分别作出A、B、C、D四块电池的图线,如图丙。由图线C可知电池C的电动势E=;内阻r=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内阻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 “偏小”)
③电路图中的变阻箱R能否用滑动变动器代替(选填“能”、“不能”)
④分析图丙可知,电池较优(选填“A”、 “B”、“C”或“D”)。
某小组在探究“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增加量的关系”,设计了如图装置。
①现有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小沙桶,导线及开关等,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填选项代号)
A.电压合适的50 HZ交流电源 |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
C.刻度尺 |
D.秒表 |
E. 天平
②实验时首先要平衡摩擦力:应该取下沙桶,把长木板_______(填“左”或“右”)垫高,轻推小车,让小车________(选填“拖着”或“不拖着”)纸带运动。
③某次实验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取BE两点来研究,读出BE的长度为_____cm,其中小车通过计数点B点时的速度=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本次试验中,纸带______(填“甲”或“乙”)端与小车相连。
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多用电表内部的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直流电源(一般为电池)、一个电阻和一表头相串联,两个表笔分别位于此串联电路的两端。现需要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给定的器材有:待测多用电表,量程为60 mA的电流表,电阻箱,导线若干。实验时,将多用电表调至×1 Ω挡,调好零点;电阻箱置于适当数值。完成下列填空:
(1)仪器连线如图甲所示(a和b是多用电表的两个表笔)。若两电表均正常工作,则表笔a为____(填“红”或“黑”)色;
(2)若适当调节电阻箱后,图乙中多用电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示数分别如图(a)、(b)、(c)所示,则多用电表的读数为____Ω,电流表的读数为____mA,电阻箱的读数为____Ω。
(3)计算得到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__V。(保留3位有效数字)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则:
(1)图乙中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是力F1和F2合力的。(填“测量值”或“理论值”)
(2)在实验中,如果只将细绳换成橡皮筋,其它步骤没有改变,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选填“变”或“不变”)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 B.等效替代法 | C.控制变量法 | D.建立物理模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