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克服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日本和德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回答16~17题。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的主要意图是:
①对工业生产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 ②保障工人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③通过削减农业生产来复兴工业 ④提高消费能力以使市场复苏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是: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
B.用提高国家垄断程度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整,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
陈真编辑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战争一旦结束,不管是政府官员也好,公营事业人员也好,都纷纷转向到收复区的敌产的接收上。……天津的四百家工厂,就是被这些部会和局均分了事”。材料说明的是()
A.一战之后民族工业重新萧条 |
B.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体制 |
C.抗战后国民党经济接收的情况 |
D.建国初期民族工业的改造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国民党陆军上将、近代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在1937年初发表的《国防论》中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农业中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他在这个时间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
A.论证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有利条件 |
B.论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可能性 |
C.论证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 |
D.坚定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 |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
|
1912~1920年 |
13.4% |
1921~1926年 |
-4.5% |
1927~1936年 |
8.7% |
1937~1945年 |
-2.45%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