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为协调军事行动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促进了战争进程。回答29—32题 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的国际文件,中国政府代表参加签字的有
①《联合国家宣言》 ②《开罗宣言》 ③《雅尔塔会议协议》 ④《波茨坦协议》
|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二战期间,英、美、苏三国首脑会议通过了许多决议,其中基本没有实现的一项是
| A.建立联合国 | B.苏联对日宣战 | C.战后合作 | D.开辟第二战场 |
在德黑兰会议召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是
| A.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击溃德军 | B.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
| C.德军处于盟军东西夹击下 | D.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共同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主要说明
| A.英美对日本侵华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 B.中国取得了与英美同等的国际地位 |
| C.中美英三国在对日作战中需要相互支援 | D.美英致力于帮助中国打败日本 |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 A.甲骨 | B.丝帛 | C.竹木筒 | D.石碑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
|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 A.工作器具 | B.工作内容 | C.工作职责 | D.工作性质 |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
|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
|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
| A |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
| B |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
| C |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
| D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