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地质学家估计,北冰洋海底储藏着全球四分之一未勘探的石油和天然气,很可能是个“大油库”。近年俄、美、加等国纷纷在北极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北极形势骤然紧张。下图为“地球极地投影图”,读图回答各题。按最短的飞行距离,一架飞机从A到B飞行的方向为
A.沿AB所在纬线,向正东方向 | B.沿AB所在纬线,向正西方向 |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
近年北极地区争夺日益激烈,其原因不可能是
A.北冰洋海底储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
B.气候变暖使北极地区海底出露引发领土争夺 |
C.气候变暖将使北冰洋航海线日益繁忙 |
D.近年自然资源价格的提升将使资源的竞争愈加激烈 |
关于丙、戊两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两大洲的分界线 ②都在一个国家境内 ③两端都直接连接大洋 ④都是石油的重要运输通道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 |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
B. |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
C. |
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
D. |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
5.该直辖市是( )
A. |
北京市 |
B. |
天津市 |
C. |
上海市 |
D. |
重庆市 |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
①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小地面震动影响
A. |
①③ |
B. |
②③ |
C. |
①④ |
D. |
②④ |
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
A. |
防渗水 |
B. |
防噪声 |
C. |
防坍塌 |
D. |
防地震 |
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
A. |
增强保密程度 |
B. |
保证产品品质 |
C. |
满足战备需要 |
D. |
集约利用土地 |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10-11题。
10. 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 |
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
B. |
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
C. |
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
D. |
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
11. 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 |
日照更长 |
B. |
气温更高 |
C. |
植被更密 |
D. |
海拔更低 |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 |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
B. |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
C. |
降水变率增大 |
D. |
河道淤积 |
8.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
①② |
B. |
②③ |
C. |
③④ |
D. |
①④ |
9.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 |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
B. |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
C. |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
D. |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4-6题。
4. 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 |
产业转型升级 |
B. |
食品价格大增 |
C. |
环境质量下降 |
D. |
交通拥堵加重 |
5.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好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6. 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 |
资源密集型产业 |
B. |
劳动密集型产业 |
C. |
资金密集型产业 |
D. |
知识密集型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