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更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创造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材料二:某校政治老师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学生回家乡作“三农”问题的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一位同学在社会调查报告中写道:“我的家乡原来经济十分落后……迷信盛行。去年,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团入村住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立‘科学文化读书室’.建立‘科技示范户’.‘干群同心户’等。了解群众愿望,解决群众困难,帮助群众出谋,启发群众如何走向市场,引导群众树新风.破迷信,打开了农村工作新局面。农民眼界开了,与政府的距离近了,农民找到了致富路——推广绿色蔬菜种植。家乡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丰富了,传统古老的花灯队成立了,并参加国家级比赛捧回了大奖杯。”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 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⑵该中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总结的做好“三农”工作的主要经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材料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也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
(1)材料一中宪法的上述规定,体现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什么?请你说明这一原则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11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极大优越性的好政策、好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进一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最重要的是团结和组织各族人民努力把经济搞上去。”
材料二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非常迅猛,经济总量、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居民收入都有了较大增长。
(1)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极大优越性的好政策、好制度”?(11分)
(2)请简要回答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经济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的政治原因。(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选出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中,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代表。
材料二 近年来,中央和其他省市无偿援助西藏建设工程百余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近千亿元。
材料三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西藏经济连续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西藏纳入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哪些具体内容?(12分)
(2)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西藏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广州市英豪学校初二学生周唯熹,利用假期走访调查了从化的13个村落的232处古民居、祠堂、庙宇、更楼,采写了《从化农村古建筑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利用的研究》的调查报告。他在调查报告中,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而,周唯熹也成为“羊城小市长”评选中唯一来自民办学校的“小市长”。
(1)这位“小市长”着重涉及了社会生活中的哪一种?(4分)
(2)试从“政治生活”主要内容的角度,谈谈“小市长”关注了哪些方面?(12分)
(3)“小市长”评选这件事,表明了什么道理?(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听证会、政务公开、开门立法、基层政权直选试点、政风行风热线……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越来越宽广。“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
材料二 为了确保国庆63周年期间的社会稳定,广州市某区的大街小巷张贴着许多“抓到小偷,奖赏1000元”的标语。政府鼓励市民同盗窃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奖赏抓小偷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简要分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由。(12分)
(2)结合材料二,对上述争议你持怎样的看法?请依据“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说明你的理由。(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