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经济大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2
世纪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区域化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领导作用。中国与日本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基本国情差异甚大。两国战略资源各有优劣,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在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方面要明显强于日本。日本在知识技术资源与国家资源利用方面要明显强于中国。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十分匮乏,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十分低下。中国利用国际资源方面能力相当小,中国既不是软件技术输出大国,也不是软件技术输入大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开放环境,有效吸收全球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和知识信息。中国已成为日本企业海外投资首选地。
(7)结合材料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发展对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8分)
材料二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胡锦涛主席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但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理性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学知识回答:
(8)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4分)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8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总量,甚至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建设成就的唯一指标,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一些专家提出“绿色GDP”评价体系(从GDP总量中扣除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胡锦涛在十七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从“唯GDP论”到“绿色GDP”的提出,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哪些哲学道理?

材料: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民生问题: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废除农业税,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城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扩大就业,尤其是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调节收入差距;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

材料:环境专家指出,人类活动,诸如在沿海地带填海建造度假胜地,破坏自然保护设施,是印度洋海啸灾难空前的一个原因。人类不该占据我们不该占据的地方。50多年前,世界多数海岸线上并没有多少大的城市、大的旅游设施,但如今海岸线上宾馆林立,人群浮动,近海浅水处则到处都是满足食客用的海鲜养殖场,本来可以防御海啸的许多海洋树林和植物、珊瑚礁石,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步退化或消失。 秦淮河闻名遐迩,是江苏省南京市的母亲河,然而,从长江口到运粮河十多公里的河坡、河岸将被混凝土覆盖得几乎寸土不露。届时十里秦淮河将变成冷冰冰硬邦邦的“水泥河”、“石头河”。这不仅会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破坏动植物和微生物栖息繁殖的环境以及水体与岸边的自然生态阶梯,也将大大降低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河流的自净能力,使秦淮河丧失应有的生命活力。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A.【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十一 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会主要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情况的报告,审议国务院关于中央政府投资安排及实施情况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等。
请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知识回答,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议程体现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高二学生甲和乙,争论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的问题。“你说,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甲问。乙说:“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嘛,当然也就是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甲说:“我不同意这个说法,用唯心主义说明唯物主义,又用唯物主义说明唯心主义,这算什么回答呢。”
从给概念下定义的角度看,用唯心主义说明唯物主义,又用唯物主义说明唯心主义是否合逻辑?为什么?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是近段时期社会热议的话题,某校高二(1)班同学围绕“改革.创新”话题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探究一改革】
甲组同学收集材料:
“十一五”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不容置疑,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整体改善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我们的改革不能等、不能拖,需要加快。当下,我国改革正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全面改革,尤其要加快推进涉及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城乡管理等社会改革,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班级主持人提问:(1)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加快推进全面改革的必要性。
乙组同学收集材料:
广受关注的2011年省“两会”,于1月中旬相继落幕。省“两会”期间,就如何推进福建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问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给予高度的关注。
班级主持人提问:(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应如何履职。
【探究二创新】
丙组同学收集材料: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广东省省长曾高度评价深圳的“6个90%”现象,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班级主持人提问:(3)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经济意义?
丁组同学收集材料:
加快自主创新,归根到底还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令国人汗颜的“钱学森之问”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质问。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号召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这样才能为自主创新储备足够的人才。
班级主持人提问:(4)请从文化生活角度为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