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但少闲人( ) B.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问题。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悉以咨之咨:(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
(3)臣本布衣布衣:(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翻译:
(2)先帝不以臣卑鄙翻译:
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原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仔细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 方 入 门 不 顾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本文可以看出陈太丘的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元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附录》)
注:檘(pì),同"敝",困,疲劳。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日夜恒鸣()(2)时夜而鸣()(3)然而不听() 翻译下面句子。
多言有益乎?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积少成多,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俄而雪骤(1)撒盐空中差可拟(3)太丘舍去(1)去后乃至
文言文阅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选自《师旷论学》)解释下列黑体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