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该认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
| B.说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
| C.该认识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 D.体现了胡适对中西方文化认识肤浅 |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 A.中间商牟利 | B.中国的强盛 |
| C.古欧洲内需 | D.张骞通西域 |
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 斯密认为()
|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 B.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
|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 D.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
|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
| C.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
| D.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显著 |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
| 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 |
| C.太湖流域取代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
| D.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