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说,一脉文心传万代,千户不绝是真魂,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这表明文化是
①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③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④提升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
A.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 |
中国古老的扬琴与印度的桑图尔、塔布拉鼓相遇,会合奏出怎样的美妙旋律?当地时间2014年4月4日,在印度“文化大都”加尔各答,中印两国多位古典乐器演奏家齐聚一场名为“当东方与东方相遇”的音乐会,为当地民众奉上了一场神奇的视听盛宴。材料表明
①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外来文化
②外来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长期以来,尽管西方消费者通过印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而不断地接触中国,但是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他们眼中始终模糊不清。绝大多数西方人通过媒体感知的中国形象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可谓天差地别。这启示我们要大力推进
A.文化交流与传播 | B.文化继承与发展 |
C.文化传承与创新 | D.文化借鉴与融合 |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既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了国际平台,也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了中国平台。两个平台的搭建
A.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
B.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 |
C.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
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 |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