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 B.1953年 | C.1954年 | D.1956年 |
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五十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我国政府在西藏真正贯彻落实的政策和原则是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
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D.依法治国方略 |
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
C.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
D.力挽狂澜![]() ![]() |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词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条约最有可能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