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1.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2.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 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 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3.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 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4.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5.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
D.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 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
C.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
D.时至今日, 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
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
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
D.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探春在贾家是庶出,但是非常聪明能干,曾以出色的能力管理过偌大的贾府。“海棠诗社”就是在她的提倡下组织起来的。 (《红楼梦》) |
B.《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奸雄,他的信条是“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他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不仁,是一个政治野心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三国演义》) |
C.爱斯梅拉达带着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而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她。在广场的一条小巷里,爱斯梅拉达被克罗德和卡西莫多抢走。刚巧皇家卫队![]() |
D.《家》中,觉慧是高家年青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家》) |
E.涅赫柳多夫在陪审员席上认出了马斯洛娃,使他十分震惊。他相信她在盗窃钱财和毒死人命两方面都没有罪,但他回想起勾引马斯洛娃的经过,并不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良心从没受到苛责。(《复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新年到了,葛朗台见女儿的积蓄不翼而飞,便严加追问,欧也妮只好承认把钱送给了堂弟。葛朗台很生气,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为此,妻子被吓病了。他从公证人口中得知,妻子死了,欧也妮可以继承母亲的遗产,他才把女儿放出来。(《欧也妮·葛朗台》) |
B.贾雨村看中了甄士隐的丫头娇杏,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后来贾雨村因贪酷被革职,便来到巡盐御史林如海处,给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正是这一件事,使贾雨村攀上了贾府的关系。(《红楼梦》) |
C.为了实施对曹军的火攻,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于是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黄盖故意大唱反调。周瑜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告,下令将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周瑜派蔡中、蔡和写信给曹操,使曹操相信黄盖,于是黄盖诈降曹操成功。(《三国演义》) |
D.他们开始捶门,又叫“三少爷”,也没有用。觉慧在里面大声说:“我不开。我屋里没有鬼!”他索性走到床前,躺下去,用手蒙住耳朵,不去听外面的叫声。高老太爷病重,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当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时,“只有这两扇门是紧紧关住的”。 (《家》) |
E.“我只能爱一个能保护我的男子汉”甘果瓦脸红了一会,知道那是在责怪他,显然那姑娘指的是两个钟头以前在那危急情况下他没有给她什么帮助。
上面提到的“危急情况”是指两个钟头以前爱斯梅拉达在达格雷沃广场表演的时候,罗兰塔里那个隐修女对她的威胁。(《巴黎圣母院》)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傻大姐在园中拾到绣有春宫画的香囊,王夫人大怒;为了证明傻大姐清白,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大观园。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却被发现了私弊之物。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恨而死。(《红楼梦》) |
B.在徐曼丽生日的那天晚上,赵伯韬与吴荪甫密谈,赵伯韬以胜利者自命不凡的口吻胁迫他,吴荪甫明知在赵伯韬大规模经济封锁下,处境十分艰难,仍然顶住。之后,吴荪甫将他的厂押到公债上,作最后一搏。(《子夜》) |
C.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意思,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觉新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父亲的一句话“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就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 (《家》) |
D.附近的村子,没有理发师,因此常有带着铜盆的理发师到这里来。那天,一位理发师路过,恰巧遇到下雨,就把铜盆顶在头上遮雨。堂吉诃德一见,硬说那是骑士的光灿灿的头盔,举枪冲了上去。理发师赶快跳下骡背逃走。堂吉诃德夺得了铜盆,把它戴在自己的头上。(《堂吉诃德》) |
E.爱斯梅拉达被判处绞刑,刑前关在漆黑的地牢里,她正准备逃走。这天夜晚,穿着黑袈裟的副主教秘密来到地牢,他毫不掩饰地向爱斯梅拉达表达了他的爱意和内心的痛苦,想带她一起逃走。少女答应了。(《巴黎圣母院》)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A.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贾母率众人将元妃接进“大观园”。贾府上下欢欣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元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按其书云:“顾恩思义”匾额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元妃省亲使贾家上下处于一片热闹景象。(《红楼梦》) |
B.司祭们高举插有二支蜡烛、饰有花卉的烛台,不停地为人们祝福,嘴里反复欢呼:“基督复活了!基督复活了!”一切都很美丽,但最美丽的却是那穿着雪白连衣裙、系着浅蓝腰带,乌黑的头发上扎着鲜红蝴蝶结、眼睛闪耀着快乐光芒的卡秋莎。这是在复活节前一天做晨祷的情景。当时的马斯洛娃是美丽快乐的。多年后,经历了很多坎坷的马斯洛娃唯一没变的就是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复活》) |
C.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命紫鹃找出旧日题诗的绢子,撕扯不动,就撂在火盆上烧了。紫鹃悲愤交加,却见不到贾母、宝玉等人的踪影。(《红楼梦》) |
D.卡秋莎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视线移到陪审员那边,停留在涅赫柳多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平和而不失光泽,她的眼睛充满着光芒,这双眼睛对涅赫柳多夫瞧了相当久。这是在法庭上马斯洛娃与涅赫柳多夫见面的情景。马斯洛娃认出了涅赫柳多夫,涅赫柳多夫心情非常复杂。 (《复活》) |
E.“唉,真没想到会弄得这么糟,这么糟! ”涅赫柳多夫一边想,一边走出监狱。直到现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 在监狱中,涅赫柳多夫要求马斯洛娃宽恕,并打算和她结婚。马斯洛娃内心极为痛苦,没有宽恕他,且不同意结婚。由此,涅赫柳多夫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带给马斯洛娃的伤害是多么严重。(《复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A.爱斯梅拉达![]() |
B.堂吉诃德在路上遇见一辆运载狮子的车辆,他想与狮子较量一番,便用长枪挑开笼门,但这匹体格雄壮的狮子对他的冒犯满不在乎,不但没有冲出狮笼,反而掉转身子,慢吞吞、懒洋洋地又躺下了。堂吉诃德在管狮人的假意夸奖之下自以为得胜,并要求管狮人见到国王时,一定要把这件英勇的事迹禀报给国王。还说:“假如陛下问这是谁的英雄事迹,你就告诉他是狮子骑士的……” (《堂吉诃德》) |
C.大路上赶来了两群羊。堂吉诃德把公羊、母羊的叫唤,当成是“萧萧马嘶、悠悠角声、咚咚鼓响”,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左右两支军队。 这是对堂吉诃德“大战羊群”情节的描写。他用长枪向羊群乱刺,也被牧羊人乱石打倒。等到牧羊人走后,桑丘才把他扶了起来。堂吉诃德对他说,自己被魔法师作弄了。魔法师由于妒忌他胜利,便把敌对的两军变成两群羊。(《堂吉诃德》) |
D.“跃马过檀溪”的是刘备,“威震逍遥津”的是张辽,“百骑劫魏营”的是甘宁,“抬榇决死战”的是许褚,“拔矢啖睛”的是关羽。(《三国演义》) |
E.爱斯梅拉达被冤枉刺杀弗比斯,当她被架上囚车时,卡西莫多从教堂正面滑下,冲向两个刽子手,挥拳将他们击倒,然后一手夹起爱斯梅拉达,一个箭步蹿进了教堂。(《巴黎圣母院》)